7月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党支部“3+3+3”党建领航讲好融媒体时代高校故事。 原文转载如下: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党支部于2019年11月26日在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基础上成立,聚焦学生记者政治思想和专业素养提升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着眼于通过党建带动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提质增效,为学生记者成长成才打造党建“新引擎”,培养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能力过硬的新时代高素质宣传思想人才队伍。 记者站党支部目前共有正式党员5人,预备党员9人,入党积极分子108人。成立以来,先后获评“全国百强校园媒体”“全国百强学生社团”、中青校媒(福建)“年度影响力高校新媒体”、福建师范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新闻宣传十佳学生团队”等荣誉。 一、“三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记者更“红” 强化学生记者的政治意识,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使学生记者做到平常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 一是党员干部领学。通过党支部组织开展“院长对话青年学生记者”“书记与学生记者面对面”等活动,由学院领导领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擦亮学生记者的“红色底色”。 二是党员记者讲学。成立“党员记者宣讲团”,以党日活动为契机,前往林觉民故居、吴石故居等地,与省广电集团合作拍摄“点亮福建红色地图,百万学子心中故事”系列视频,让党员学生记者讲革命故事,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记者的学习主动性。 三是多种载体促学。以“一长廊一图鉴一课堂”多载体促进师生学习新思想。打造了学院“宣传思想文化主题长廊”和学生记者站建设成果展长廊,组织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2021年10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华社客户端刊登了学院和新华社联合出品的《新长征组图》,短短一小时阅读量就超过了100万,该作品便是由院学生记者站学生记者陈梓瑶主要负责绘制的。 二、“三层业务历练”,让学生记者更“专” 扎实的业务技能是彰显学生记者担当的基础,在没有新闻传播专业的协和学院,学生记者站党支部依托“雏鹰计划”“学生记者节”和“媒体实践”三项业务锻炼,组建学生导师、校园导师和媒体导师三支导师队伍,打基础、专技能、强经验,不断精进学生记者的专业素养。 一是“学生导师”打基础。针对实习记者开展“雏鹰计划”活动,聘请历任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导师”,开展写作、设计、排版、新媒体编辑等基础课程,帮助实习记者了解工作内容,扎实工作基础。 二是“校园导师”专技能。依托学院“学生记者节”,邀请兄弟院校宣传部门教师和专业教师开展各类专题培训讲座,并针对学生专长聘任其为“校园导师”,培养学生记者讲好校园故事的能力。定期开展“学生记者论坛”,就校园宣传工作的相关问题以及时事热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记者关注社会热点,提升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是“媒体导师”强经验。记者站党支部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记者进入各大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实习,跟随“媒体导师”夯实专业知识,提升新闻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也使学生记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清晰的规划。 三、“三方服务实践”,让学生记者更“正” 作为活跃在新闻宣传工作最前线的学生群体,记者站党支部充分利用自身的支部特色和宣传特长,讲好校园故事,传递校园正能量。 一是服务校园宣传,吹动思想“集结号”。依托学院新闻宣传中心的仿真职业环境建设平台,记者站党支部按照职业工作流程参与校园媒体实际运营,在校完成从学生到媒体从业人员的角色转化。生产师生喜闻乐见的“有意思”的新闻报道,办“领导满意、师生想看”的党报,通过师生喜欢的视频、漫画形式制作与时俱进的新媒体、融媒体,同时不断挖掘学院新闻亮点、先进典型,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人民网、中新网等媒体上刊发学院报道,宣传学院形象,也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二是服务文化传承,激活文脉“新生命”。记者站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思政教育特色,每年举办冬至活动,在活动中联合汉服社团、书法社团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一年中,党支部着手开展“寻忆榕城,传承文明”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将福州文化故事进行挖掘,让英雄豪情和古厝风貌以年轻化的表达传播出去,为榕城故事和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联合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举行“我的幸福平安年”新媒体实践活动,联合连城县旅游局举办“打开客家年俗,见证强国年味”大学生记者新闻采访活动,展现了青春中国的文化自信。 三是服务疫情防控,,凝聚抗疫“正能量”。抗疫期间,党支部以“人人都是宣传员”理念,成立“小黄衫战疫宣传先锋队”,不断挖掘在抗疫一线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及时总结抗疫的好经验、好方法。在学院官方媒体平台上开设“战疫指南”“共克时艰”等宣传栏目,推送疫情防控相关信息645条次,制作防控短视频20条,采写报道学院师生、校友中的先进战疫事迹共62人,全网新媒体总阅读量超过600万,多种渠道对师生进行全覆盖联动宣传,及时做好解疑释惑等工作,增强师生的防病意识和能力,教育引导师生理性认识疫情,坚定防控信心。新华社先后刊发支部成员叶敏的插画作品《口罩日产千千万,为何想买这么难?》和动漫新闻《援鄂日记》系列等防控科普系列,成为新华社首页重点推荐、中宣部全网推的融媒体产品,篇均浏览量超150万。 四、取得成效 1.人才培养有了新路子,育人成效明显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