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剑狂刀私服发布 >

蔡文姬《我生帖》:如果东汉也有乘风破浪的姐姐(2)

时间:2025-01-04 15:02来源:8N.org.Cn 作者:天剑狂刀私服 点击:

天下丧乱,胡骑所到之处,疯狂杀戮,尸骸相交;马上挂着男人的头颅,马后捆着抢来的妇女;亲人偶然相见,想说话而不敢言语;稍不如意便被斩杀,还要忍受他们的辱骂;或是棍棒毒打,或是连骂带打;想死死不了,想生却没有一点希望……这样的场面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描述。

正所谓“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如果只是在神童的轨迹上行走,蔡文姬无法写出《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这样留传后世的作品。唐人在诗里把蔡文姬比作大义和亲的明妃: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李益《塞下曲》)


胡笳悲蔡琰,汉使泣明妃。(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


明妃愁中汉使回,蔡琰愁处胡笳哀。(顾况《刘禅奴弹琵琶歌》)

史书上说她“没于左贤王”,“没”这个词一般用于俘虏,可见她的地位,跟和亲的王昭君无法相提并论。“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短短九个字,概括了蔡文姬的第二次婚姻。

《胡笳十八拍》从十二拍起,都是蔡文姬对儿子的思念:

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二拍)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遗。(十三拍)


山高地宽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四拍)

第十二拍喜中有哀,喜的是汉使带着诏书和千金来为她赎身,哀的是她与幼子从此再无相聚之日。第十三拍母子分开,肝肠寸断。第十四拍思念幼子无穷期,从此“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文姬归汉也是后世文人常创作的题材。吉林省博物院有一幅金代画家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就是蔡文姬回归的场面。“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悲愤诗》里的这个矛盾复杂的心绪,被张瑀通过母马和小马驹的图画表现出来。

《文姬归汉图》里的蔡文姬,目光坚定,不惧风沙,有一只小马驹跟在队伍里。可见回家的道路如此漫长,母马在路上诞下了小马,而马儿尚且能母子不分,蔡文姬却要骨肉分离。

蔡文姬《我生帖》:如果东汉也有乘风破浪的姐姐

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

不仅如此,“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一起被掳掠来的同伴向她告别,羡慕她能够回去,哀叫声让人心肺欲裂。

缺失的身份

曹操感念蔡邕之旧谊,不仅用重金赎回蔡文姬,还为她包办了第三次婚姻。“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五言《悲愤诗》最后写: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史料的记载到这里就结束了,蔡文姬之后的身世成了一个谜。《隋书·经籍志》著录南朝梁有“后汉董祀妻蔡文姬集一卷”,但宋代已经失传。欧阳询等人所辑《艺文类聚》有丁廙《蔡伯喈女赋》(蔡邕,字伯喈)一篇,也只是提到她十六岁出嫁、夫丧归家、后被掳胡地十二年这段经历。“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对于《我生帖》残存的这两句,黄庭坚的比喻最形象:“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邪!”

可蔡文姬与董祀的故事,后世仍在续写。在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和连环画《三国演义》里,董祀是曹操身边的一个小跟班,表面上看曹操撮合蔡文姬与董祀,促成一段佳话。可仔细想一想,蔡文姬归汉时已经三十多岁,而董祀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屯田都尉,这段年龄相差巨大的姐弟恋,即使放到现在仍会引发人们无限话题,更别说是两千年前的汉朝。

蔡文姬的父亲是汉朝高官,前夫是外国王爷,前前夫是士族门阀,而董祀呢?只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屯田都尉,不过是个领着六百人种地的小官,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村主任。

后人续写的爱情故事很美好,可实际上,只是为了衬托曹操的浩大恩泽和伟岸形象,成为政治宣传的需要罢了。那时班昭的《女诫》滥觞,三从四德盛行,丈夫可以再娶,妻子不能再嫁。与蔡文姬同在《后汉书》里的“列女”们,一半以上都是以自杀“入选”。蔡文姬并不是没有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所以她在《胡笳十八拍》里写道: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不是她贪生怕死才活到现在,而是活着才有希望回到故乡,死后葬于故土才能安心。她为胡人丈夫生了两个孩子,养育他们并不觉得羞耻,反倒是觉得生在边境苦了孩子。

她的不快乐也很明显,除了感叹“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还有“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一千七百年后,法国作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里写:“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蔡文姬就是通过写作,把自己的身世与号啕,写进历史与文学。

可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在正史里只能以“董祀妻”的身份存在,哪怕《后汉书》里并没有董祀的传记。《后汉书》里的董祀是依附于蔡文姬出现的,作者范晔对他的笔墨也惜字如金:“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蔡文姬“蓬首徒行”为其向曹操求情,才救了他的性命。可董祀之后的命运,书里并没有交代,范晔着重描写的是蔡文姬默写父亲蔡邕藏书(或著作)的记录:

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这才是蔡文姬被写入历史的真正原因,在男性社会中,女性只有通过才华和写作,才有可能摧毁等级和清宫戒律。

蔡文姬《我生帖》:如果东汉也有乘风破浪的姐姐

南宋 佚名《文姬图》。

后人评说

能够在正史中发言或书写自我的女性,在明清之前寥寥可数。也正因如此,近千年来关于蔡文姬的质疑从未停止过。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