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剑狂刀私服发布 >

蔡文姬《我生帖》:如果东汉也有乘风破浪的姐姐(3)

时间:2025-01-04 15:02来源:8N.org.Cn 作者:天剑狂刀私服 点击:

她的传世之诗有三篇,分别是五言体和骚体的《悲愤诗》,以及乐府《胡笳十八拍》。北宋以来,便有这些作品是否为蔡文姬所作之争论。苏轼就觉得五言《悲愤诗》不像蔡文姬所作,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那时建安七子还没有开始写五言诗,蔡文姬不可能在他们之前。

虽然蔡居厚的《蔡宽夫诗话》反驳了苏轼的观点,但大文豪强大的影响力仍然渗透千年。直到近代梁启超指出:“这首诗与《十九首》及建安七子诸作,体势韵味都不一样,这是因文姬身世所经历特别与人不同,所以能发此异彩,与时代风尚无关。”算是间接回应了苏轼的疑问。

而作为战俘的蔡文姬,更是因为其女性身份,遭遇了近千年的指指点点。

《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就质疑范晔的治史标准,他说秦嘉之妻徐氏,毁形不嫁,才是“才德兼美者也”,而董祀妻蔡氏,为胡人生了孩子,受了胡人侮辱,只能是“文词有余,节概不足”。但徐氏这样从一而终、贞烈寡妇之典范不能入选,而选了蔡文姬这种文采焕然却失去节操的女人,“列女”的标准是什么?

南宋诗人林景熙题画诗《蔡琰归汉图》:“惜哉辨琴智,不辨华与夷。纵怜形势迫,难掩节与亏。”意思是,蔡文姬能辨琴,怎么分不出胡人与汉人?

宋人刘克庄就更加刻薄,对于《后汉书》中蔡文姬默写父亲藏书的那段,他说,蔡琰对曹操表示“男女之别”,却不能免为胡人之妻,犹如《孟子·尽心上》所说,不服丧三年,却计较三五个月的缌麻、小功等丧服,简直不明轻重。

朱熹的《楚辞后语》倒是收录了《胡笳十八拍》,也承认其为蔡琰所作,但他专门说明“今录此词,非恕琰也,亦以甚雄之恶云尔。”他并不是宽恕蔡文姬的失节之耻,只是为了批判写《反离骚》的扬雄,还不如一个女流之辈。

从历史上来看,越是认真、忠实地实行这些观点、训条的女性,就越没有活路。即使才华如蔡文姬、李清照,也难以摆脱其性别的从属身份,和因亡夫或数嫁引发的道德审判。直到近代公开出版的文学史中,才不见有人以“不能死节”来贬损责难蔡文姬。

但也有人抛开性别偏见与节操滤镜,以集句、模仿的形式向蔡文姬致敬。王安石开创了宋代文人《胡笳十八拍》创作集句诗的先河,除了引用蔡琰的原诗,他还用杜甫等人的诗重组,为蔡琰的“以诗为史”代言。直至清代,诗人沈德潜甚至为蔡琰找到杜甫当“继承人”,把杜甫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视为《悲愤诗》的续作。

书法史上的蔡文姬也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宋代刻帖中疑似她留下的这两句。古今书论在讨论八分书体时,都会援引《古今书苑》中蔡文姬的话:“臣父造八分,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

明代谭元春《古诗归》里注:“一别经史胸中,一双古今明眼,作此辱事,读其所自言,又觉不忍鄙之,反增怜惜而已。”在世时历尽悲惨遭遇,死后更是饱受嘲讽,蔡文姬的悲怆与苦难,唯有文字能够铭刻。

历史的洪流之中,个人的命运不堪一击。但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有“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即使生逢乱世,也有蔡文姬这样风华绝代的奇女子。她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在红尘里绽放,低吟浅唱着自己的绝世传奇。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