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天剑狂刀私服发布 >

蔡文姬《我生帖》:如果东汉也有乘风破浪的姐姐

时间:2025-01-04 15:02来源:8N.org.Cn 作者:天剑狂刀私服 点击:

蔡文姬《我生帖》:如果东汉也有乘风破浪的姐姐

本文出处:《谁棹满溪云:碑帖的另一种叙事》,作者:闫珍珍,版本: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5年1月

我生之初

蔡文姬《我生帖》:如果东汉也有乘风破浪的姐姐

《我生帖》拓本。

在《淳化阁帖》一个隐秘的角落里,藏着短短一句话:“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旁注作者:蔡琰。像是章草到行书过渡的字体,“之”与“后”两字连带,有一些行草书的意味。这句话出自她著名的乐府诗《胡笳十八拍》之第一拍。

这悲怆的诗句,脱胎于《诗经·国风·王风·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兔是野兔,雉是山鸡。兔性狡猾,就像小人,雉性耿介,就像君子。政治黑暗的年代,小人可以逍遥自由,而君子就会无辜遭难。君子生在这样的时代,还不如长睡不醒!

《毛诗序》曰:“《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崔述《读风偶识》又说:“其人当生于宣王之末年,王室未骚,是以谓之‘无为’。既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室家飘荡,是以谓之‘逢此百罹’……若以为在桓王之时,则其人当生于平王之世,仳离迁徙之余,岂得反谓之为‘无为’?而诸侯之不朝,亦不始于桓王,惟郑于桓王世始不朝耳。其于王室初无所大加损,岂得遂谓之为‘百罹’‘百凶’也哉?”

不管桓王还是幽王,“君子不乐其生”的主题总是没错。诗人喜欢感叹“生不逢时”,可能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蔡琰改成了: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蔡琰,字文姬,是东汉文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史书上没有关于她生卒年月的明确记载,但提到她战乱中被掳至胡地,后被曹操重金赎回。

如果说一个人的命运分为两部分,命是“先天”,运是“后天”。那么,“我生之初”就是命,“我生之后”就是运。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同,蔡文姬的“生不逢时”不是时运不济,而是命运多舛。

“我生之初”的蔡文姬堪称“投胎典范”,她出身于陈留望族,今天的河南开封。《三字经》对她的描述是“蔡文姬,能辨琴”,还有一句是“谢道韫,能吟诗”。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妇,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儿。

如果王羲之被称作“书圣”,那么蔡邕可能就是“书仙”。唐人张彦远撰《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记载: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肜、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

不管这个传承体系是否靠谱,蔡邕在书法史上,天剑狂刀私服,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据传最早的书论《笔论》也是蔡邕所作: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蔡文姬家藏书众多,他的父亲最初给汉灵帝校定经书文学,在天文、数术、辞章、音乐等方面无不精通。熹平四年(175),蔡邕将六经用隶书写在碑上,立于太学门外,给学习经书的人作规范。那时不像现在,书法字帖这么多,去太学门外观看和摹写经书的人塞满了街巷,车马停得水泄不通。这可能是有史可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堵车。

传说飞白书也是蔡邕发明的,他在鸿都门看到工人用扫帚涂着白土写字,得到了灵感,融入书法中。

在这样有名的父亲庇护下,蔡文姬自小就被各种光环笼罩:音乐神童、文学天才、书法世家……九岁时听到父亲蔡邕弹琴,凭借弦断之音就能马上说出,是哪根弦断了。看到自己女儿这么有音乐天赋,蔡邕就把自己非常珍视的琴送给了她。这把琴就是大名鼎鼎的焦尾琴。

《射雕英雄传》里郭襄在少室山林中聆听“昆仑三圣”何足道以琴作乐,弹的正是焦尾琴。传说这把琴是蔡邕“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从火中抢救出了一段燃烧声音很不同的梧桐木,制成的琴。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别家孩子十几岁可能还未识字,蔡文姬已经诗书礼乐无不通晓了。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作为一个神童,蔡文姬的童年足够写上十本《陈留女孩蔡文姬》。她的爸妈也早该把她拎着四处开讲座,讲演如何教育子女,开一个“成功学”的专修班了。

我生之后

可她的婚姻之路并不顺利。

曹植《弃妇篇》里写:“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蔡文姬十六岁时初嫁河东卫氏卫仲道,却因夫亡无子而归宁于家。

父亲的去世大概也发生在这前后。初平三年(192)董卓被杀,蔡邕当着王允的面叹息,结果被下狱。当时蔡邕正打算写汉史,已经写成的篇章已一百多。很多大臣帮他申辩,说蔡邕死了,谁来书写汉史呢?可他终未幸免,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异族入侵,“我生之后”的蔡文姬,命运急转直下。

先是董卓焚烧洛阳,强迫君臣百姓西迁长安,中原地区陷入混战。兴平年间(194-195),董卓部下余兵被南匈奴左贤王所破,蔡文姬也在这次战乱中落入胡人之手。在五言体《悲愤诗》里,蔡文姬这样描写这段历史: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