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帝国这一现代化建设场,穿越众人利用自身的历史知识加速了现代化在中国的进程,实现了古代与现代两个相异空间的同时存在。穿越者时常将眼前所见与脑海中21世纪的空间样貌加以对比,在想象中实现了同一地点跨时空的相遇。他们将中国几百年来的历史成就“折叠”到晚明,以塔防的形式进行着时空的压缩,对晚明至当代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可谓是网文史上最详细的“复盘”,这一切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异托邦叙事所能涵括的。其历史叙事体量之大、跨度之久,在同类网文中首屈一指。穿越众的现代建设进程与明朝末期的衰败进程双线并行,历史在小说中得到了一种超脱时空限制的新兴展现方式。 通过塔防游戏建设,空间形塑了历史——历史被编排在空间的建设与发展中。这满足了人们脑海中以视觉想象为基础的历史发展认知。历史的参照系从传统叙事中的线性时间变为了不断拓展的空间,粉丝们也在创作中努力弱化时间叙事,《临高启明》中的日期常不明确标注,多用“D日”等字母代替。如此,穿越众人建设帝国的每一个行为,都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唯一象征性行为。塔防游戏这一创作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进程书写,让历史脱离了单一的时间轴,在空间的建设与拓殖中悄然前行。 二、集体视角下的历史:一种虚构的新型“真实” 粉丝社群是网络时代集体创作形成的基础,这些社群往往是由小众文化拥护者们自发组织而成的,此种自发性多建立在对抗官方议程设置的基础上,这使得网络集体创作在一开始就脱离了官方政治,历史在粉丝创作中变成了为小众群体与其现代思想赋权的工具。 大规模的粉丝参与是塑造圈层文化的典型实践。粉丝圈的个性文风与前所未有的创作人数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能够诞生极度风格化的集体智慧结晶。在《临高启明》的“历史神话”书写过程中,主笔人“吹牛者”与粉丝之间是合作关系:一方写故事,一方编排故事。书中历史涉及面非常丰富,有军史、农史、经济史、工业史等,可以说它多位面地还原了一个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完整样貌。而严谨的历史书写也让穿越后的种种变得符合常理:如51章中,现代众人面临17世纪出现的卫生安全问题,早已利用自身的历史知识准备好了应急预案,这使他们登岛后的行动井然有序且经得起科学推敲。不难看出,写作这一段故事的作者,应是一位对医学史颇有涉猎的粉丝。各种历史细节被粉丝用来“5D建模”,打造着他们心中的现代化国家模型。若是没有粉丝的集体智慧,光靠“吹牛者”一个人,不可能写出如此细致全面的“穿越说明书”。 在集体创作中,粉丝们运用了一种碎片式、拼贴式的新型创作手法。他们对历史的还原并没有一个整体目标,每个人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拼贴历史。这是大规模的自发性集体创作会产生的必然结果。由于其中的历史细节实在太多,文字会呈现出一种虚构的“真实”。此种创作手法与当下流行的“非虚构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文学创作唤醒了人们对“真实”的强烈诉求,当虚构在数字世界中呈现狂欢状态,当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模糊,越来越多人产生了脱离真实的恐惧。大量注入历史细节或许是网友们减少虚拟恐惧的一种创作方式。这种历史意识体现出深植于国人思想中的史传传统,而粉丝集体创作中的历史书写也就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复杂图景。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叙事是一种“扩展了的隐喻”5。粉丝如此用心地打造“真实”历史现场,这其中又具有怎样的隐喻意义?目前,“临高启明”微信公众号是该小说的重要同人创作阵地,上面推送了各种穿越动态以及帝国新闻。如“澳宋新闻周刊”“元老院治理投票”栏目等: 在粉丝的同人创作中,历史舞台上处处是现代社会的影子。如图1中“一归化民干部欲冥婚艺伎”的新闻原型就是2021年11月23日湖南网红“罗小猫猫子”自杀后,其骨灰被当地殡仪馆掉包用以给他人配阴婚的消息。而“元老院将表决是否插手欧洲”这一新闻,则将三十年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投放到了现代人群体中,企图运用现代思想实现对历史过往的想象式干预与决策。 诸如此类的创作几乎就是将现代社会新闻挪至古代,粉丝在其中融入了自身的立场态度倾向。可见,他们的历史书写背后是强烈的现代隐喻,体现了借历史话语为现代思想赋权的价值观。粉丝正在极力塑造一种历史真实,在这种历史真实的屏障下进行自己想象中的现代化政治实践,进行对现代社会的赞美或讽刺。他们正在古今历史现场的交融中,建造着自己幻想中的现代“理想国”。所以,在历史真实的背后,蕴藏着更深层的现代人的“精神真实”。 基于以上,几乎所有评论都对此类集体历史叙事的现代隐喻抱有高度乐观的评价。事实上,粉丝群体虽能通过书写历史打造现代思想试炼场,但此场域却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历史叙事之隐喻意义在相关评论中趋于理想化了。这是由于网络时代的粉丝参与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是上文所述的集体智慧;消极的一面是粉丝群体的不自觉特征,这造成了粉丝创作中历史书写的局限性。通过深入考察《临高启明》粉丝群体可知,他们首先具有排异性强的特征。SC论坛是小说前期的创作主阵地,这里存在着许多小团体。事实上,参与《临高启明》创作的是以男性为主的游戏与军事迷。这一群体实际上只是思想同化、视角同化、理念同化的一小批人,其创作也因此包含着对女性的过度审视,这引发了一些不满,如“女仆革命”一章就曾因交易买卖女性引起部分读者抗议。随着创作战线拉长,创作阵地几经变化,参与创作的人也因为巨大的追更量、媒介使用习惯、年龄限制等条件被再三筛除,最终形成了思想高度斥异的粉丝群体。 粉丝参与还具有流动性差的特征。除微信公众号外,“临高论坛”也是重要的创作平台。论坛上具有针对“游客”(非登陆用户)和“粉丝”的区隔登录机制,拥有专门邀请码的“老粉”才能够登陆论坛。“游客”可见的只有极少数创作帖与正文章节,大量文本不对外开放。通过这种区隔机制,“临高党”建立起一个围墙高驻、堡垒森严的网络基地。这种情况造成了粉丝群体内部的固化,形成了强大的“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 这种纳新能力差,准入门槛极高的粉丝创作,必然导致创作僵化的结果。粉丝群体特征极大地限制了历史书写中现代隐喻的生成,即便部分生成,其典型性与代表性也并不如此前评论预测的那样强烈。在“临高启明”贴吧上就有很多读者认为:占领广州之后的文本可以不用看了,内容大概都一样。参与中的粉丝智慧是有限的,《临高启明》正逐渐扎根于游戏与军事所发展出的小众文化圈。 结语 |